睜隻眼閉隻眼 檢測眼部健康

文章標籤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種中藥傳統製劑 重金屬標準公布

文章標籤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人生隨筆 ======================================================================= 作者簡介: 林宏容,台大土木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曾任職於波音公司太空部門,為前台美航太協會會長 (1998 – 1999) , UNIPASS 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及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台美基金會理事。作者喜歡研究宗教性的經典 , 並以其科學專業知識背景來探討經典之含意,曾獲得 1996 年佛光山西來寺佛學會考甲組第一名。 ======================================================================= 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在一偶然機會與一友人談話中, 我想通了金剛經中的一個問題,沒想到對此一問題的見解竟導致我無服藥也無動手術卻安然渡過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衝擊。 1998 年7月18日我被送進加州柑縣的芳泉谷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的檢驗,醫師說我腦中有塊兩公分直徑的血塊,它壓到視神經以致我喪失掉視覺到整個左半邊 視線範圍的能力,這是典型的中風現象,應儘快進行腦部手術,否則有非常嚴重的後果。聽完後,我一陣悵然,心直往下沈,我才42歲,家有幼兒,而視力對我的工作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沒有它,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無以為繼,一切努力將成泡影。老天這次對我的考驗可大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很喜愛金剛經,也常常研讀之。金剛經出現於娑婆世界之因緣起於釋迦牟尼佛應其大弟子希菩提的問題: “ 菩薩發大心願,應該將之安住在那�﹙應云何住﹚﹖應如何降伏其紛亂的心﹙云何降伏其心﹚﹖ ” 而演說出整部金剛經來。釋迦牟尼佛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總歸為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菩薩發心應該不要執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應發展出普渡眾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紛亂執著的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離相生心是整部金剛經的精神所在。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對每一件事物要做到掃三心、破四相。掃三心是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四相則指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這樣說呢﹖在經文中,釋迦牟尼佛重複地使用 “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 之語法共計十九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上述語法中的 “ 某某 ” 來解說離相生心的道理,故此語法的含意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這種語法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傳統解說為:當如來說到 “ 世界 ” 時,因世界是因緣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也是一直變化不定的,此時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說 “ 即非 世界 ” ,雖然世界之本質是空性的,我們暫且以世界這個假名稱呼它,或則將它安住於世界這個假名上,此即 “ 是名世界 ” 。 為什麼如此麻煩呢﹖對於一件事物之了解與運用,須要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迂迴的程序嗎﹖表面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他一定會對該事物有全盤及深刻的認識,但釋迦牟尼佛為何要重複地使用這種語法高達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層的含意嗎? 仔細探討,我們不難發現金剛經中這種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語法直接呼應著一個人修行境界的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例如小孩子是不知道世界為何物,他必須透過學習,才會瞭解什麼叫做世界,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屬此範疇,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學習事物之色與相,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第二階段則是觀察事物的本質,以緣起法來觀照事物,進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壞空、於事則有生住異滅之現象,這些皆依因緣法則運轉,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一切開悟前之修行皆屬此範圍,此階段的成就是靠觀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空 ” 及否定的。 第三階段則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此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一切開悟後之行 止皆屬此範圍,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實相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古時唯信和尚之名言 “ 修行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 ,正是這三階段之最佳寫照。 金剛人生 上述這種見解是蠻 “ 唯心 ” 的,我一直有如下的疑問:修行為何會有這樣的順序呢?它一定如此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用的語法還有其他含意嗎?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很久,直到去年初,在一個偶然機會與一友人一席話後,才突然想通,而後對金剛經這種語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吾友高亮星博士,現任加州橘郡台灣同鄉會會長,專長藥理並任職於藥廠。有次他對我提到:近代科學家對很多所謂奇蹟式的治癒絕症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是由病人自己腦下腺分泌一種名叫β – Endorphin的荷爾蒙或分泌酵素所治癒的。 科學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該物質的結構及合成配方而不得,蓋因該物質之複雜實遠非現今科學所能理解,更惶論人工合成,科學家至今只知該物質與治癒絕症有極大關連,而且知道 只有在心裡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時 腦下腺自然會分泌該物質。 這一席話啟發我靈感,上述的修行三階段是有順序的,如用現代的觀點視之,它們與我們身體之成長有莫大的契合。我們不但可以用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種般若智慧來達到了脫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這種方法導出我們人類成長之最佳法門。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依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學習事物,身體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長。仔細觀察,甚至連六根與八識亦有其順序的。想想看,一個嬰兒的成長,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應而成長,此階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前五識﹚,然後﹙約七歲後﹚才開始學習數字計算﹙第六意識﹚,到了十三歲以後開始有叛逆及在意異性之傾向,也才開始有煩惱,這是因第七末那耶識﹙潛意識﹚抬頭的原因,二十一歲長大成人之後則依因緣業力﹙第八阿賴耶識或種子意識﹚而造業輪迴。 我們可以發現違反這個順序將有害於身體的成長,例如有很多天才兒童皆為英年早逝,亦即身體提早老化,因此對於幼兒實不宜太早教導數字之類的計算,而應儘量採用動態諸如接近大自然之類的活動來幫助他成長。此亦可以解釋為什麼兒童不知煩惱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蓋因這些都是身體成長所必經之過程。第一階段很重要,因它不但關係到學習,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成長。 那麼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會如何呢﹖一般人大多如此,進入學校、成家、立業而走完一生。 因第一階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識去學習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對事物之處理也習慣地以自己的貪瞋癡為原則,一切煩惱與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腦下腺不但不會分泌前述的β – Endprphin,反而會分泌與此相對的有害物質,進而產生疾病,甚而導致死亡。所以為了去除這些問題,一定要進入第二階段,也唯有經過第二階段才可了悟空性而永脫生死輪迴。試想前述產生β – Endorphin的境界豈不與第二階段之目標相吻合嗎﹖ 金剛經不是提到不著四相則不會生瞋恨心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則有無量的功德嗎﹖前面科學家描述的境界對一個了知空相的修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是故第二階段從修行及身體之健康來看皆有其必要性。 既然第二階段能度一切苦厄,那麼為何還需要第三階段呢?這主要是第二階段沒有菩薩的力量,不會產生般若智慧,所得之功德還是有限的,其成就頂多使人安住在個人快樂中,命終結束後,識神因平靜安祥不致進入中陰身階段而免除輪迴。因此,要有菩薩般若智慧、成就無上功德,則必須進入第三階段,也只有在此階段我們才可了悟宇宙萬物之妙有,並因此能渡化眾生,這是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更是大乘佛教最殊勝之所在。 以上這種以我們肉身的成長來解說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屢用的語法是蠻 “ 唯物 ” 的,不過也正因 “ 唯物 ” 所以才能較易以科 學方法來檢驗之。我不禁要讚嘆釋迦牟尼佛慈悲,金剛經中這種屢用的語法,用之於日常修行生活中,不但可以衍生出高深的修行法門外,亦可推出能使吾人身體健全成長之觀念,深入了解這種語法的內涵,將有助於金剛經之修持及人生之成長。 渡過苦厄 當醫師宣佈我的症狀時,著實令我震驚不已。雖然我家族中有多人因中風而過世,但我茹素多年,血壓一向正常,中風似乎不應出現在我身上。此一疾病使我反省到修行有盲點,佛法的教義中,因要去除前述第一階段對 “ 有 ” 的執著,及以自己的貪瞋癡來處理事物的習性,而採取觀人生是苦、觀身不淨、觀心無常等法門,這些法門有效但不究竟,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在不如意的事物,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低落,長期下來可能造成Depression而不自知,身體免疫能力就大為減弱,只要機緣成熟,疾病就暴發出來了。君不見有多少的修行人愁眉不展,身有宿疾啊! 我意識到可用前述的金剛人生觀來渡過這一疾病,因此住院期間一直保持非常 “ 快樂與平靜 ” ,對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皆以默唸心經來克服之。我要求醫師不可輕易動腦部手術,三天後醫師對我進行 MRI與Angiography檢驗,發現血塊有明顯的縮小,醫師對此大感意外,還向實習的學生直說是奇蹟。 出院後,我還是一直保持著 “ 愉快與平靜 ” 的生活,一個月後我回醫院作MRI與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視力不但幾已全部恢 復,連兩年來患的遠視﹙老花眼﹚竟然也消失了,更奇怪的是我本來是B與C型肝炎帶原者,但檢驗結果下來卻皆呈陰性反應(Negative),且有抗體產生,也就是說長久的肝炎病好了,醫師直呼這是不可能的事。 後來我看到一本名叫 “ 腦內革命 ” 的書,書內主題就是β – endorphin, 該書作者將之譯成β – 內啡汰,並稱之為 「腦內嗎啡」,因其麻醉力比嗎啡強四、五倍,但無負作用。可能因為我腦內分泌了β – endorphin 所以當我在醫院作Angiography時,並不覺得預期中的痛 ,我還一直將之歸功於醫師的醫術高明,護士們為此還到處稱讚我是他們見過的最快樂的病人。 我曾將此種金剛人生觀告訴一些生病的親友,結果並沒有奇蹟發生在他們身上。我知道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瞭解這三階段之功能及特質後,還是需要重複應用這三個階段於各種事物上,從多方面去觀察、去體認一切法無自性無自相。並不是說從此就開悟,執著色相的習慣就能一下子去除掉。雖然此金剛人生觀有待更嚴謹的科學檢驗,但可以確信的 是要保持 “ 快樂與平靜 ” 並不容易,尤其是處在逆境時, 唯有平常的努力,才會有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8/17/1999 於加州爾灣巿 )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人生隨筆 ======================================================================= 作者簡介: 林宏容,台大土木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曾任職於波音公司太空部門,為前台美航太協會會長 (1998 – 1999) , UNIPASS 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及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台美基金會理事。作者喜歡研究宗教性的經典 , 並以其科學專業知識背景來探討經典之含意,曾獲得 1996 年佛光山西來寺佛學會考甲組第一名。 ======================================================================= 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在一偶然機會與一友人談話中, 我想通了金剛經中的一個問題,沒想到對此一問題的見解竟導致我無服藥也無動手術卻安然渡過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衝擊。 1998 年7月18日我被送進加州柑縣的芳泉谷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的檢驗,醫師說我腦中有塊兩公分直徑的血塊,它壓到視神經以致我喪失掉視覺到整個左半邊 視線範圍的能力,這是典型的中風現象,應儘快進行腦部手術,否則有非常嚴重的後果。聽完後,我一陣悵然,心直往下沈,我才42歲,家有幼兒,而視力對我的工作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沒有它,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無以為繼,一切努力將成泡影。老天這次對我的考驗可大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很喜愛金剛經,也常常研讀之。金剛經出現於娑婆世界之因緣起於釋迦牟尼佛應其大弟子希菩提的問題: “ 菩薩發大心願,應該將之安住在那�﹙應云何住﹚﹖應如何降伏其紛亂的心﹙云何降伏其心﹚﹖ ” 而演說出整部金剛經來。釋迦牟尼佛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總歸為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菩薩發心應該不要執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應發展出普渡眾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紛亂執著的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離相生心是整部金剛經的精神所在。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對每一件事物要做到掃三心、破四相。掃三心是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四相則指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這樣說呢﹖在經文中,釋迦牟尼佛重複地使用 “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 之語法共計十九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上述語法中的 “ 某某 ” 來解說離相生心的道理,故此語法的含意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這種語法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傳統解說為:當如來說到 “ 世界 ” 時,因世界是因緣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也是一直變化不定的,此時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說 “ 即非 世界 ” ,雖然世界之本質是空性的,我們暫且以世界這個假名稱呼它,或則將它安住於世界這個假名上,此即 “ 是名世界 ” 。 為什麼如此麻煩呢﹖對於一件事物之了解與運用,須要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迂迴的程序嗎﹖表面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他一定會對該事物有全盤及深刻的認識,但釋迦牟尼佛為何要重複地使用這種語法高達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層的含意嗎? 仔細探討,我們不難發現金剛經中這種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語法直接呼應著一個人修行境界的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例如小孩子是不知道世界為何物,他必須透過學習,才會瞭解什麼叫做世界,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屬此範疇,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學習事物之色與相,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第二階段則是觀察事物的本質,以緣起法來觀照事物,進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壞空、於事則有生住異滅之現象,這些皆依因緣法則運轉,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一切開悟前之修行皆屬此範圍,此階段的成就是靠觀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空 ” 及否定的。 第三階段則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此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一切開悟後之行 止皆屬此範圍,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實相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古時唯信和尚之名言 “ 修行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 ,正是這三階段之最佳寫照。 金剛人生 上述這種見解是蠻 “ 唯心 ” 的,我一直有如下的疑問:修行為何會有這樣的順序呢?它一定如此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用的語法還有其他含意嗎?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很久,直到去年初,在一個偶然機會與一友人一席話後,才突然想通,而後對金剛經這種語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吾友高亮星博士,現任加州橘郡台灣同鄉會會長,專長藥理並任職於藥廠。有次他對我提到:近代科學家對很多所謂奇蹟式的治癒絕症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是由病人自己腦下腺分泌一種名叫β – Endorphin的荷爾蒙或分泌酵素所治癒的。 科學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該物質的結構及合成配方而不得,蓋因該物質之複雜實遠非現今科學所能理解,更惶論人工合成,科學家至今只知該物質與治癒絕症有極大關連,而且知道 只有在心裡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時 腦下腺自然會分泌該物質。 這一席話啟發我靈感,上述的修行三階段是有順序的,如用現代的觀點視之,它們與我們身體之成長有莫大的契合。我們不但可以用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種般若智慧來達到了脫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這種方法導出我們人類成長之最佳法門。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依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學習事物,身體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長。仔細觀察,甚至連六根與八識亦有其順序的。想想看,一個嬰兒的成長,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應而成長,此階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前五識﹚,然後﹙約七歲後﹚才開始學習數字計算﹙第六意識﹚,到了十三歲以後開始有叛逆及在意異性之傾向,也才開始有煩惱,這是因第七末那耶識﹙潛意識﹚抬頭的原因,二十一歲長大成人之後則依因緣業力﹙第八阿賴耶識或種子意識﹚而造業輪迴。 我們可以發現違反這個順序將有害於身體的成長,例如有很多天才兒童皆為英年早逝,亦即身體提早老化,因此對於幼兒實不宜太早教導數字之類的計算,而應儘量採用動態諸如接近大自然之類的活動來幫助他成長。此亦可以解釋為什麼兒童不知煩惱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蓋因這些都是身體成長所必經之過程。第一階段很重要,因它不但關係到學習,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成長。 那麼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會如何呢﹖一般人大多如此,進入學校、成家、立業而走完一生。 因第一階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識去學習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對事物之處理也習慣地以自己的貪瞋癡為原則,一切煩惱與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腦下腺不但不會分泌前述的β – Endprphin,反而會分泌與此相對的有害物質,進而產生疾病,甚而導致死亡。所以為了去除這些問題,一定要進入第二階段,也唯有經過第二階段才可了悟空性而永脫生死輪迴。試想前述產生β – Endorphin的境界豈不與第二階段之目標相吻合嗎﹖ 金剛經不是提到不著四相則不會生瞋恨心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則有無量的功德嗎﹖前面科學家描述的境界對一個了知空相的修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是故第二階段從修行及身體之健康來看皆有其必要性。 既然第二階段能度一切苦厄,那麼為何還需要第三階段呢?這主要是第二階段沒有菩薩的力量,不會產生般若智慧,所得之功德還是有限的,其成就頂多使人安住在個人快樂中,命終結束後,識神因平靜安祥不致進入中陰身階段而免除輪迴。因此,要有菩薩般若智慧、成就無上功德,則必須進入第三階段,也只有在此階段我們才可了悟宇宙萬物之妙有,並因此能渡化眾生,這是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更是大乘佛教最殊勝之所在。 以上這種以我們肉身的成長來解說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屢用的語法是蠻 “ 唯物 ” 的,不過也正因 “ 唯物 ” 所以才能較易以科 學方法來檢驗之。我不禁要讚嘆釋迦牟尼佛慈悲,金剛經中這種屢用的語法,用之於日常修行生活中,不但可以衍生出高深的修行法門外,亦可推出能使吾人身體健全成長之觀念,深入了解這種語法的內涵,將有助於金剛經之修持及人生之成長。 渡過苦厄 當醫師宣佈我的症狀時,著實令我震驚不已。雖然我家族中有多人因中風而過世,但我茹素多年,血壓一向正常,中風似乎不應出現在我身上。此一疾病使我反省到修行有盲點,佛法的教義中,因要去除前述第一階段對 “ 有 ” 的執著,及以自己的貪瞋癡來處理事物的習性,而採取觀人生是苦、觀身不淨、觀心無常等法門,這些法門有效但不究竟,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在不如意的事物,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低落,長期下來可能造成Depression而不自知,身體免疫能力就大為減弱,只要機緣成熟,疾病就暴發出來了。君不見有多少的修行人愁眉不展,身有宿疾啊! 我意識到可用前述的金剛人生觀來渡過這一疾病,因此住院期間一直保持非常 “ 快樂與平靜 ” ,對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皆以默唸心經來克服之。我要求醫師不可輕易動腦部手術,三天後醫師對我進行 MRI與Angiography檢驗,發現血塊有明顯的縮小,醫師對此大感意外,還向實習的學生直說是奇蹟。 出院後,我還是一直保持著 “ 愉快與平靜 ” 的生活,一個月後我回醫院作MRI與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視力不但幾已全部恢 復,連兩年來患的遠視﹙老花眼﹚竟然也消失了,更奇怪的是我本來是B與C型肝炎帶原者,但檢驗結果下來卻皆呈陰性反應(Negative),且有抗體產生,也就是說長久的肝炎病好了,醫師直呼這是不可能的事。 後來我看到一本名叫 “ 腦內革命 ” 的書,書內主題就是β – endorphin, 該書作者將之譯成β – 內啡汰,並稱之為 「腦內嗎啡」,因其麻醉力比嗎啡強四、五倍,但無負作用。可能因為我腦內分泌了β – endorphin 所以當我在醫院作Angiography時,並不覺得預期中的痛 ,我還一直將之歸功於醫師的醫術高明,護士們為此還到處稱讚我是他們見過的最快樂的病人。 我曾將此種金剛人生觀告訴一些生病的親友,結果並沒有奇蹟發生在他們身上。我知道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瞭解這三階段之功能及特質後,還是需要重複應用這三個階段於各種事物上,從多方面去觀察、去體認一切法無自性無自相。並不是說從此就開悟,執著色相的習慣就能一下子去除掉。雖然此金剛人生觀有待更嚴謹的科學檢驗,但可以確信的 是要保持 “ 快樂與平靜 ” 並不容易,尤其是處在逆境時, 唯有平常的努力,才會有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8/17/1999 於加州爾灣巿 )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人生隨筆 ======================================================================= 作者簡介: 林宏容,台大土木學士,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程博士,曾任職於波音公司太空部門,為前台美航太協會會長 (1998 – 1999) , UNIPASS 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之一及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台美基金會理事。作者喜歡研究宗教性的經典 , 並以其科學專業知識背景來探討經典之含意,曾獲得 1996 年佛光山西來寺佛學會考甲組第一名。 ======================================================================= 金剛經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佛教經典,它被讚喻為整部大藏經的濃縮,甚為佛教修行者所喜歡。 在一偶然機會與一友人談話中, 我想通了金剛經中的一個問題,沒想到對此一問題的見解竟導致我無服藥也無動手術卻安然渡過生平中一次最重大疾病的衝擊。 1998 年7月18日我被送進加州柑縣的芳泉谷醫院急診,經過一系列的檢驗,醫師說我腦中有塊兩公分直徑的血塊,它壓到視神經以致我喪失掉視覺到整個左半邊 視線範圍的能力,這是典型的中風現象,應儘快進行腦部手術,否則有非常嚴重的後果。聽完後,我一陣悵然,心直往下沈,我才42歲,家有幼兒,而視力對我的工作而言是最為重要的,沒有它,我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將無以為繼,一切努力將成泡影。老天這次對我的考驗可大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很喜愛金剛經,也常常研讀之。金剛經出現於娑婆世界之因緣起於釋迦牟尼佛應其大弟子希菩提的問題: “ 菩薩發大心願,應該將之安住在那�﹙應云何住﹚﹖應如何降伏其紛亂的心﹙云何降伏其心﹚﹖ ” 而演說出整部金剛經來。釋迦牟尼佛對上述問題的回答總歸為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說菩薩發心應該不要執著任何事物﹙相﹚,而且更應發展出普渡眾生的心。如此就能降伏其紛亂執著的心,成就無量的功德。離相生心是整部金剛經的精神所在。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就是對每一件事物要做到掃三心、破四相。掃三心是指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破四相則指不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為什麼這樣說呢﹖在經文中,釋迦牟尼佛重複地使用 “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 之語法共計十九次,冠以不同的名相於上述語法中的 “ 某某 ” 來解說離相生心的道理,故此語法的含意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如來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這種語法是什麼意思呢﹖舉例來說: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句話傳統解說為:當如來說到 “ 世界 ” 時,因世界是因緣假合而成的,故它是沒有自性的,是空性的,也是一直變化不定的,此時的世界一定不同於下一刻的世界,所以說 “ 即非 世界 ” ,雖然世界之本質是空性的,我們暫且以世界這個假名稱呼它,或則將它安住於世界這個假名上,此即 “ 是名世界 ” 。 為什麼如此麻煩呢﹖對於一件事物之了解與運用,須要經過肯定、否定、再肯定這樣迂迴的程序嗎﹖表面看來一個人如果對一件事物,經過這樣的學習過程,他一定會對該事物有全盤及深刻的認識,但釋迦牟尼佛為何要重複地使用這種語法高達十九次呢?其中是否有深一層的含意嗎? 仔細探討,我們不難發現金剛經中這種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語法直接呼應著一個人修行境界的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學習事物,例如小孩子是不知道世界為何物,他必須透過學習,才會瞭解什麼叫做世界,一切知識的學習都屬此範疇,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文字智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學習事物之色與相,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第二階段則是觀察事物的本質,以緣起法來觀照事物,進而了知事物之自性本空,於人有生老病死、於物有成住壞空、於事則有生住異滅之現象,這些皆依因緣法則運轉,緣生則聚,緣滅則散,一切開悟前之修行皆屬此範圍,此階段的成就是靠觀照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了知事物之空性,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空 ” 及否定的。 第三階段則是本著事物之空性而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提心來待人處事,此時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一切開悟後之行 止皆屬此範圍,這個階段的成就是靠實相般若達成的,它的特點在於了知事物之妙有,對事物的態度是持 “ 有 ” 及肯定的。 古時唯信和尚之名言 “ 修行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修行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修行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 ,正是這三階段之最佳寫照。 金剛人生 上述這種見解是蠻 “ 唯心 ” 的,我一直有如下的疑問:修行為何會有這樣的順序呢?它一定如此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用的語法還有其他含意嗎?這些問題一直在我腦中盤旋很久,直到去年初,在一個偶然機會與一友人一席話後,才突然想通,而後對金剛經這種語法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吾友高亮星博士,現任加州橘郡台灣同鄉會會長,專長藥理並任職於藥廠。有次他對我提到:近代科學家對很多所謂奇蹟式的治癒絕症案例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是由病人自己腦下腺分泌一種名叫β – Endorphin的荷爾蒙或分泌酵素所治癒的。 科學家已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該物質的結構及合成配方而不得,蓋因該物質之複雜實遠非現今科學所能理解,更惶論人工合成,科學家至今只知該物質與治癒絕症有極大關連,而且知道 只有在心裡感到非常平靜、非常快樂且非常滿足時 腦下腺自然會分泌該物質。 這一席話啟發我靈感,上述的修行三階段是有順序的,如用現代的觀點視之,它們與我們身體之成長有莫大的契合。我們不但可以用釋迦牟尼佛教導的三種般若智慧來達到了脫生死,悟道成佛之目的,而且更可由這種方法導出我們人類成長之最佳法門。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依靠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去學習事物,身體也因六根受到事物之相的刺激而成長。仔細觀察,甚至連六根與八識亦有其順序的。想想看,一個嬰兒的成長,首先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刺激感應而成長,此階段著重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前五識﹚,然後﹙約七歲後﹚才開始學習數字計算﹙第六意識﹚,到了十三歲以後開始有叛逆及在意異性之傾向,也才開始有煩惱,這是因第七末那耶識﹙潛意識﹚抬頭的原因,二十一歲長大成人之後則依因緣業力﹙第八阿賴耶識或種子意識﹚而造業輪迴。 我們可以發現違反這個順序將有害於身體的成長,例如有很多天才兒童皆為英年早逝,亦即身體提早老化,因此對於幼兒實不宜太早教導數字之類的計算,而應儘量採用動態諸如接近大自然之類的活動來幫助他成長。此亦可以解釋為什麼兒童不知煩惱而修行大都在成年之後,蓋因這些都是身體成長所必經之過程。第一階段很重要,因它不但關係到學習,而且也直接影響到身體的成長。 那麼如果一直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會如何呢﹖一般人大多如此,進入學校、成家、立業而走完一生。 因第一階段著重以六根及八識去學習事物,因此很容易著相,對事物之處理也習慣地以自己的貪瞋癡為原則,一切煩惱與苦厄也就因此而生,腦下腺不但不會分泌前述的β – Endprphin,反而會分泌與此相對的有害物質,進而產生疾病,甚而導致死亡。所以為了去除這些問題,一定要進入第二階段,也唯有經過第二階段才可了悟空性而永脫生死輪迴。試想前述產生β – Endorphin的境界豈不與第二階段之目標相吻合嗎﹖ 金剛經不是提到不著四相則不會生瞋恨心嗎﹖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則有無量的功德嗎﹖前面科學家描述的境界對一個了知空相的修行者是很容易做到的。是故第二階段從修行及身體之健康來看皆有其必要性。 既然第二階段能度一切苦厄,那麼為何還需要第三階段呢?這主要是第二階段沒有菩薩的力量,不會產生般若智慧,所得之功德還是有限的,其成就頂多使人安住在個人快樂中,命終結束後,識神因平靜安祥不致進入中陰身階段而免除輪迴。因此,要有菩薩般若智慧、成就無上功德,則必須進入第三階段,也只有在此階段我們才可了悟宇宙萬物之妙有,並因此能渡化眾生,這是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更是大乘佛教最殊勝之所在。 以上這種以我們肉身的成長來解說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屢用的語法是蠻 “ 唯物 ” 的,不過也正因 “ 唯物 ” 所以才能較易以科 學方法來檢驗之。我不禁要讚嘆釋迦牟尼佛慈悲,金剛經中這種屢用的語法,用之於日常修行生活中,不但可以衍生出高深的修行法門外,亦可推出能使吾人身體健全成長之觀念,深入了解這種語法的內涵,將有助於金剛經之修持及人生之成長。 渡過苦厄 當醫師宣佈我的症狀時,著實令我震驚不已。雖然我家族中有多人因中風而過世,但我茹素多年,血壓一向正常,中風似乎不應出現在我身上。此一疾病使我反省到修行有盲點,佛法的教義中,因要去除前述第一階段對 “ 有 ” 的執著,及以自己的貪瞋癡來處理事物的習性,而採取觀人生是苦、觀身不淨、觀心無常等法門,這些法門有效但不究竟,如果再加上一些外在不如意的事物,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低落,長期下來可能造成Depression而不自知,身體免疫能力就大為減弱,只要機緣成熟,疾病就暴發出來了。君不見有多少的修行人愁眉不展,身有宿疾啊! 我意識到可用前述的金剛人生觀來渡過這一疾病,因此住院期間一直保持非常 “ 快樂與平靜 ” ,對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皆以默唸心經來克服之。我要求醫師不可輕易動腦部手術,三天後醫師對我進行 MRI與Angiography檢驗,發現血塊有明顯的縮小,醫師對此大感意外,還向實習的學生直說是奇蹟。 出院後,我還是一直保持著 “ 愉快與平靜 ” 的生活,一個月後我回醫院作MRI與全身健康檢查,結果視力不但幾已全部恢 復,連兩年來患的遠視﹙老花眼﹚竟然也消失了,更奇怪的是我本來是B與C型肝炎帶原者,但檢驗結果下來卻皆呈陰性反應(Negative),且有抗體產生,也就是說長久的肝炎病好了,醫師直呼這是不可能的事。 後來我看到一本名叫 “ 腦內革命 ” 的書,書內主題就是β – endorphin, 該書作者將之譯成β – 內啡汰,並稱之為 「腦內嗎啡」,因其麻醉力比嗎啡強四、五倍,但無負作用。可能因為我腦內分泌了β – endorphin 所以當我在醫院作Angiography時,並不覺得預期中的痛 ,我還一直將之歸功於醫師的醫術高明,護士們為此還到處稱讚我是他們見過的最快樂的病人。 我曾將此種金剛人生觀告訴一些生病的親友,結果並沒有奇蹟發生在他們身上。我知道對於一般人來說,在瞭解這三階段之功能及特質後,還是需要重複應用這三個階段於各種事物上,從多方面去觀察、去體認一切法無自性無自相。並不是說從此就開悟,執著色相的習慣就能一下子去除掉。雖然此金剛人生觀有待更嚴謹的科學檢驗,但可以確信的 是要保持 “ 快樂與平靜 ” 並不容易,尤其是處在逆境時, 唯有平常的努力,才會有奇蹟發生在自己身上。 (8/17/1999 於加州爾灣巿 )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幸福不是得到,而是感恩;從漁夫精神看逆境~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專家建議 五種別吃的食物

文章標籤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專家建議 五種別吃的食物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研院解開靈芝抗癌機制

文章標籤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大人調體質 黃金期10歲開始

文章標籤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