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嘆青少年抱負 遠輸20年前

工商時報【記者何英煒╱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18)日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已經僅剩下政府與學界的對話討論,產業界參與得很少。至於今年熱烈討論的人才議題,張忠謀認為,相較20年前,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理想、抱負,卻較為憤世嫉俗,這才是目前人才的大問題。

張忠謀昨天在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表示,這個會議在1978年第一次召開,當時做了一個重大的決議,即是興建新竹科學園區,這個決定影響了台灣科技產業30多年的發展。

張忠謀是從第三次開始出席,爾後都沒有缺席過。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每四年召開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這也是他第七次的與會。年逾80歲的他,仍全程參與17日的會議,及出席18日上午的議題討論。

此次會議,張忠謀發言擲地有聲。17日呼籲產業應先避免踩到國際大廠的智財權地雷。昨天也有感而發的表示,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大家討論的議題不乏與產業界有關,不時提到宏碁、宏達電等公司,但出席發言及參與者多半是政府單位、學界,很少產業界人士出席,也不見王振堂(宏碁董事長)及周永明(宏達電執行長)參與。他直言,產業界對於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參與的興趣已經減少。

今年七大議題之一「如何面對台灣的科技人才危機」,負責報告的政務委員管中閔表示,台灣過去所累積的人才資本及優勢,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已經面臨到人才流失的窘況。政府應積極育才、攬才及留才。管中閔說,很多年輕人沒有熱情,是我們的責任,今天的環境無法提供年輕人更好的機會。

張忠謀則有其他見解。他說,人才的問題,應包括年輕人的理想和抱負。想想20年前,當時台灣的年輕人(指20-35歲)都富有理想、抱負,對自己前途也多有期待。但近來他發覺,這樣的年輕人減少很多,不容易看到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反而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不少。

張忠謀說,人才問題,並不是看這個人的知識多少,如果缺乏理想和抱負,才是一大問題。20年前,當時只有20%多的人可以進入大學,如今進入大學比例已經提升到7成,年輕人不應存著進入大學,就等於拿到長期飯票的錯誤想法。

青年心聲:沒那麼差 也想為台灣做事

中國時報【林志成╱台北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批評現在年輕人缺乏理想、缺乏抱負、缺乏期待,年輕人不認同。多位年輕人表示,他們有理想、抱負,也全力想去達成。但台灣社會給年輕人的機會不夠多,有些長輩甚至只希望他們從事公務員、老師等穩定的工作,造成他們難以展翅高飛。

台大學生會長、心理系學生林韋翰說,不管是他自己或朋友,都充滿理想,想為台灣做一些事。他翻開過去的歷史,老一輩總是批評年輕一輩「一代不如一代」,這種狀況不斷持續,但年輕人其實沒那麼差。

林韋翰說,他透過自己及台大學生會的力量,辦理各式論壇及座談會,希望可以為台灣的教育及人才問題找出路。但他也提到,台灣產業界重視論資排輩,有能力的年輕人得在這種體制中慢慢爬,「但翅膀太久不用是會退化的」,希望企業界可給年輕人更大機會及揮灑空間。

今年從台師大美術所畢業的張雅婷曾在德國iF概念獎、墨西哥海報雙年展中獲獎,具有國高中正式教師資格,畢業後很快就找到一家設計公司的工作。她說,在設計公司的薪水比當老師少,但她喜歡設計,所以選擇在業界任職。

張雅婷說,她希望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然後影響一些人。但現在台灣社會似乎比較鼓勵年輕人當老師、公務員等穩定工作,造成一些人不敢去闖,相當可惜。原本家人也希望她有份安穩的工作就好,但她有自己的想法,最後也獲認同。

政大會計系易亞琪志工經驗豐富,明年將與景美女中學生合作,推動長者電腦班,讓社區的爺爺、奶奶免費學電腦,感受新科技,她是今年多益獎學金的得主之一。

易亞琪說,上一輩的人生目標可能是為了國家或想創立一家企業,現在年輕人則只是想當個公務員,都有抱負,只是大小不同。在台灣填鴨教育體制成長的年輕人,通常缺乏積極、主動,常畫地自限。她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會不斷找出路,希望對社會有所貢獻。

我說: 張忠謀VS年青年

arrow
arrow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