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分解塑膠袋 流毒危害大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即便使用「可分解」的塑膠袋,仍無法讓環境免於塑膠原料及塑化劑危害。環保社團「低塑生活」成員Miffy表示,塑膠產品僅分解為肉眼看不到的小分子,卻仍存在於水源、土壤中。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解釋,該類產品製程中仍需添加塑化劑,甚至加入含重金屬的催化劑。長庚臨床毒物科博士林中英則認為,部分可分解塑膠原料來自基改玉米,其實未必環保。

【可分解塑膠環保嗎】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日前公布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過度接觸塑化劑,恐是國內女性罹患乳癌的原因之一;然而,台灣號稱「塑膠王國」,每年消耗超過180億個塑膠袋,塑膠製品更普遍存在於食器及日常生活用品,若完全改用「生物可分解」的塑膠產品,是否能讓國人及環境免受塑化劑毒害?

「塑膠製品對環境的危害分兩類,一種是原料本身有毒,另一種是製程中的添加物有毒。」吳家誠分析,聚碳酸酯塑膠(PC)的主原料「雙酚A」,是一種毒性偏高的環境荷爾蒙,若器皿使用不當造成刮痕、磨損,或加熱及清潔劑、酸鹼腐蝕都可能溶出,食入恐影響生殖及發育,因此奶瓶等食器,早已禁止使用雙酚A類製品。

【仍需添加塑化劑】吳家誠說明,為增加聚氯乙烯(PVC)等塑膠原料的柔軟度及可塑性,必須添加塑化劑,例如曾被不肖業者非法添加於飲料等食品,在3年前引發食安風暴的DEHP等鄰苯二甲酸酯鹽類,也會添加於保鮮膜等產品,因此建議加熱食物時,保鮮膜不應接觸食物表面。

至於聚乳酸(PLA)等可分解塑膠,為讓產品可長久使用,除塑化劑外,也添加抗氧化劑、耐光劑及色素等化學物質,即便塑膠本身被分解,這些環境荷爾蒙仍會殘留於環境中,甚至進入食物鏈。

【原料來自基改作物】吳家誠指出,國外曾有研究分析各大洋最大的「海底漩渦」海水中的物質,結果過濾出許多可分解的塑膠原料,而在海洋生物及海鳥體內,也都分離出可分解材料。他強調,汽車零件或鞋底等部分塑膠產品,標榜可快速分解,其實是加入「催化劑」加速分解反應,但這些催化劑常含有重金屬,對環境也有害。

「部分可分解塑膠產品,原料來自玉米等基因改造農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實難評估。」林中英表示,這類「純天然」的塑膠,被細菌等生物分解後進入自然界,對人類的影響雖與直接食用基改食品不同,但無法保證不致危害健康。此外,可分解塑膠材料常用於「耐熱環保杯」,也必須注意可能有微量滲入飲用熱水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可分解塑膠袋 流毒危害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1台mom為你設想 的頭像
    a1台mom為你設想

    a1m1o1m的部落格

    a1台mom為你設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